“‘十四五’期間,(大氣污染防治)最關鍵的是PM2.5和臭氧的協同治理,所以在目標(規劃)上一定會按這個方向來體現。”9月28日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對封面新聞記者表示。
當日,由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主辦的“2020中國藍天觀察論壇”在北京舉行。論壇上,發布了 報告《大氣中國2020: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展》,連續第六年追蹤並評估中國377個城市的空氣質量表現。
賀克斌指出,雖然近些年空氣質量改善在持續推進、提升,持續向好,但有兩大重要趨勢不容忽視。一是PM2.5(細顆粒物)雖然有了較大改善,“但越往近期,特別是2018-2019年,改善幅度再往前邁一步的難度越來越大,改善幅度在收窄。”二是臭氧污染問題日漸突出。
“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年,有兩個約束性指標,一個是PM2.5降幅目標,還有一個優良天數目標。PM2.5降幅目標基於五年積累,完成已沒有懸念,有的(城市)去年年底就已經完成;但臭氧則在不斷‘吞噬’掉一些優良天數。”賀克斌說。“‘藍天’的任務逐漸進入到了規律性的、越來越難的(階段)。”
基於前述兩項重要趨勢,賀克斌表示,“十四五”規劃目標會體現PM2.5和臭氧的協同治理。具體看,針對PM2.5的目標設計,將體現在平均降幅和差異化的地區降幅上,“針對臭氧,實際上在現有的‘十三五’目標里已有間接針對臭氧(的指標),優良天數就會約束它。‘十四五’(規劃)中,臭氧仍然用這種間接約束還是用更直接的約束,現在還在討論當中,但一定會有針對氮氧化物和VOCs(揮發性有機物)的減排要求,特別是針對VOCs有更強的減排要求。”
賀克斌表示,從污染物看,臭氧問題比PM2.5相對簡單,“就是氮氧化物和VOCs。”。但是從治理難度看,“氮氧化物、VOCs比較難治理。一是VOCs的減排和監管有更大難度,二是就算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量都降了,如果相對關係、反應關係掌握不好,還有可能使臭氧升高,這就使臭氧減排時的精細化方案設計和精細化監管難度,相對PM2.5更費勁一些。”